陶志剛,男,博士,中共黨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執委會副主任、“工程災害監測預警”科研方向負責人、深地空間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受邀擔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滑坡與工程邊坡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副秘書長、古遺址保護與加固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
獲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金獎(排名第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獎項10余項。獲2014年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能源研究會首屆優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越崎青年學者獲得者。已完成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博士后面上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開發了多套工程災害監測、預警、加固一體化控制技術及裝備系統,為神華集團、中國黃金集團、三峽集團、本溪鋼鐵(集團)、重慶大足石刻、遼寧省地震局、濰坊市地震局、張家口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等解決了50余項重大技術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幾年,在礦山災害監控和預警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錄86篇,以第一作者(含通訊作者)發表論文60篇(SCI收錄27篇,EI收錄17篇,中文核心16篇)。獨立或參編出版中文專著/教材7部,參編Springer英文專著1部,參編行業標準1部。授權國家/國際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14項,軟件著作權15項,其中24項已實現投產應用。獲得省部級(含全國性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教育背景
2011.03—2013.0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2008.03—2011.0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巖土工程,博士;
2004.09—2007.07,河北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地質工程,碩士;
2000.09—2004.07,河北理工大學,交通測繪工程學院,交通工程,學士。
工作經歷
2020-05至現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地空間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
2020-04至現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滑坡與工程邊坡分會(籌),副理事長。
2019-08至現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青年委員。
2019-05至現在,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9-01至現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副秘書長。
2018-07至現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
2018-04至現在,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古遺址保護與加固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
2018-01至現在,柳林能源與環境院士工作站,副主任。
2018-01至2019-02,柳林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組織部掛職)。
2017-01至2017-12,本溪鋼鐵(集團)南芬露天鐵礦,副總工程師(人事處掛職)。
2014-06至2018-06,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師。
2013-04至2014-05,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礦山工程設計研究所,工程師。
2011-02至2013-0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學術兼職:
1、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滑坡與工程邊坡分會副理事長。
2、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副秘書長。
3、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古遺址保護與加固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
4、山西省柳林能源與環境院士工作站副站長。
5、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委員。
6、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研究中心副主任。
7、礦山地災成災機理與防控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
研究方向:
邊坡工程、地震工程、隧道工程和地質工程等領域的災害監測預警及控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1項、浙江省山體地質災害防治協同創新中心開放基金1項、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科研基金項目1項;作為技術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等12項國家縱向研究課題;參與國防軍工項目2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主持了中國黃金、三峽集團、本溪鋼鐵(集團)、包鋼、武鋼、靈寶黃金、中冶江銅集團、山東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遼寧省地震局、張家口市地震局等典型滑坡(發震斷裂)大變形災害監測、預警、控制課題40余項。
(1)2014 年度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科研基金項目,YJ-2014-01,露天礦邊坡深部巖體應力應變監測技術研究,2014/01-2015/12,25萬元、已結題,主持。
(2)第50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1M500447、恒阻大變形纜索研發及其在滑坡監測預警中的應用,2011/11-2013/03,3萬元,已結題,主持。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674265,淺埋復合頂板切頂卸壓自動成巷機理及物理模型實驗研究,2019.01-2022.12,72萬,在研,參加。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41702381,基于物理模擬與紅外探測的沖擊地壓機理研究,2018.01 -2020.12,22萬元,在研,參加。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深部巷道圍巖穩定性控制物理模型實驗研究,2017.01-2.20.12,60萬元,在研,參加。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41602308,深部巷道頂板層狀巖體雙向聚能切縫裂隙擴展機理研究,2017.01 -2019.12,18萬元,在研,參加。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41502323,恒阻大變形錨索負泊松比結構效應實驗研究,2016/01-2018/12,22萬元,已結題、主持。
(8)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42032、地下工程塌方監測預警物理模擬實驗研究,2014/01-2016/12,18萬元,已結題,參加。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項目,41040027,地質巖體塌方監測原理、方法和預警準則研究,2011/01-2011/12,20萬元,已結題,參加。
(10)“南芬露天鐵礦采場下盤危險邊坡滑動力監測預警研究”。
(11)“內蒙古赤峰西露天煤礦危險邊坡監測預警系統研究”。
(12)“白云鄂博稀土礦危險邊坡綜合監測預警研究”。
(13)“吉爾吉斯共和國伊士坦貝爾德金礦金金屬富集區劃及自動沉落式采礦方法研究”。
(14)“三峽庫區巴東段危險邊坡滑動力監測預警研究”。
(15)“北京市門頭溝區戒臺寺滑坡監測”。
(16)“中國黃金長山壕露天金礦反傾邊坡傾倒彎曲變形機理及穩定性評價”。
(17)“NPR錨索支護原理及大變形控制技術在烏東德水電站的應用”。
(18)“木寨嶺隧道2#斜井大變形機理分析及NPR+控制對策可行性研究”等項目。
科研成果:
作為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陶志剛主持了中煤集團、神華集團、中國黃金、靈寶黃金、三峽集團、本鋼集團、包鋼集團、北京地礦局、遼寧地礦局、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遼寧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山東省地震局、張家口市地震局、陜西國土資源廳、甘肅國土資源廳、新疆水勘院、云南省水勘院、甘肅長達路業等典型滑坡(發震斷裂)大變形災害監測、預警、控制課題35項。所取得的成果先后獲2012年度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4年度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8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通訊作者)發表文章54篇(19篇SCI收錄,16篇EI期刊收錄,3篇ISTP收錄,14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教學論文)。獨立出版專著2部,參編專著/教材3部,參編標準1部。獲16項國家/國際發明專利授權、1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軟件著作權。
陶志剛作為現場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恒阻大變形錨桿研發及實驗系統”科研課題的研究,課題已于2011年3月通過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專家組的鑒定驗收,在恒阻器設計原理和結構以及實驗系統研發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年,項目申請人作為現場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恒阻大變形纜索研發及滑坡監測預警系統”科研課題的研究,已于2011年6月通過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的鑒定驗收,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的指導下,陶志剛在雙體災變力學理論深化、滑坡(發震斷裂活動)災害、隧道圍巖大變形災害監測預警現場工程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累計在全國17個省市(地區)建設滑坡災害滑動力實時監測點432個,參與成功預報12次滑坡和裂縫災害,均提前4~13小時發出臨滑預警。
1 多場耦合下敦煌石窟圍巖風化與壁畫鹽害機理試驗裝置研發 王旭東;何滿朝;諶文武;張虎元;郭青林;于宗仁;楊善龍;王彥武;裴強強;范宇權;張景科;朱晶;郝耐;張娜;陶志剛;和法國 敦煌研究院 2016
2 中國煤田構造發育規律研究與應用 曹代勇;張路鎖;魏迎春;譚節慶;林中月;占文鋒;李小明;寧樹正;張繼坤;陳利敏;李建;陶志剛;李恒;張品剛;袁遠;劉亢 中國礦業大學 2011
3 靈寶市羅山礦區滑坡體遠程監測預警系統研發及工程應用 何滿潮;方建民;張斌;劉樹林;楊曉杰;晉建平;陶志剛;李宗彥;王育森;張海江;何岳;郭占飛;楊建斌;劉劍;許建謀 中國礦業大學 2009
授權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軟件著作權:
[1]陶志剛,呂謙,趙俊凱,龐仕輝. NPR錨索恒阻體運行速度及位移測量器[P]. CN106802354B,2019-11-12.
[2]陶志剛,呂謙,賴豪,休渴馨. 雙級恒阻大變形錨固件[P]. CN107060851B,2019-11-12.
[3]何滿潮,陶志剛,呂謙. 一種變形錨索監測儀、監測系統及其監測方法[P]. CN105606064B,2019-08-09.
[4]陶志剛,李夢楠,舒昱,徐浩田,羅森林. 用于軟巖隧道圍巖干法鉆孔的除塵設備[P]. CN110029952A,2019-07-19.
[5]陶志剛,鄭小慧,李干,張博,趙成偉,李夢楠. 一種軟巖隧道圍巖大變形災害的恒阻大變形錨索控制方法[P]. CN110005434A,2019-07-12.
[6]唐穎哲,陶志剛,何滿潮,王巖,喬亞飛,李夢楠. 一種地震前兆形變GNSS監測網的三角形形變監測方法[P]. CN110006332A,2019-07-12.
[7]陶志剛,徐慧霞,李夢楠,汪勇,鄭小慧. 一種雙工位錨索靜力拉伸力學特性試驗設備[P]. CN109959556A,2019-07-02.
[8]陶志剛,呂謙,汪勇,趙軍政,徐慧霞. 一種新型雙極恒阻大變形錨桿構件[P]. CN109750664A,2019-05-14.
[9]陶志剛,龐仕輝,汪勇,鄭小慧,李夢楠. 一種工程爆破擾動物理模型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P]. CN109696096A,2019-04-30.
[10]陶志剛,李夢楠,鄭小慧,汪勇,劉奎明. 一種大直徑鉆孔使用小直徑錨索錨固的裝置及方法[P]. CN109441508A,2019-03-08.
[11]何滿潮,陶志剛,呂謙. 一種恒阻大變形錨索軸向變形測量系統[P]. CN208000106U,2018-10-23.
[12]陶志剛,朱淳,趙軍政. 現場原位手持鉆機取樣配套裝置[P]. CN207920537U,2018-09-28.
[13]陶志剛,李夢楠,鄭小慧,張海江. 泥石流預警監測系統[P]. CN207703246U,2018-08-07.
[14]陶志剛,朱淳,趙軍政. 現場原位手持鉆機取樣配套裝置[P]. CN107989555A,2018-05-04.
[15]陶志剛,韓文帥,劉文芳,張秀蓮. 百分表測位移智能采集數字顯示系統[P]. CN207180533U,2018-04-03.
[16]陶志剛,呂謙,賴豪,休渴馨. 便攜式自動給進截樣設備[P]. CN206531700U,2017-09-29.
[17]陶志剛,呂謙,龐仕輝,郝振立. 自動傳動式拍攝系統[P]. CN206530847U,2017-09-29.
[18]陶志剛,朱淳,郝振立,張博. 滾石發射器[P]. CN206531654U,2017-09-29.
[19]陶志剛,呂謙,賴豪,休渴馨. 雙級恒阻大變形錨固件[P]. CN107060851A,2017-08-18.
[20]陶志剛,王宏憲,張海江,張博,龐仕輝. 松散堆積體安全監測預警方法[P]. CN106840016A,2017-06-13.
[21]陶志剛,呂謙,趙俊凱,龐仕輝. NPR錨索恒阻體運行速度及位移測量器[P]. CN106802354A,2017-06-06.
[22]陶志剛,呂謙,張海江. NPR錨索內徑實時測量方法[P]. CN106052616A,2016-10-26.
[23]陶志剛,呂謙,陳伊凡. NPR錨索自動對中安裝系統[P]. CN205643012U,2016-10-12.
[24]陶志剛,呂謙,陳伊凡. NPR錨索內徑實時測量系統[P]. CN205642343U,2016-10-12.
[25]陶志剛,張東奎. 直立破碎礦體自動沉落式采礦方法[P]. CN105927228A,2016-09-07.
[26]陶志剛,陳伊凡. 礦車用雙向減震器[P]. CN205401570U,2016-07-27.
[27]陶志剛,侯定貴. 礦樣封藏裝置及礦樣封藏箱體[P]. CN205396991U,2016-07-27.
[28]何滿潮,陶志剛,張海江,張斌. 一種地震監測預警系統及方法[P]. CN105807311A,2016-07-27.
[29]陶志剛,張海江,何滿潮. 鋸片式切縫裝置和頂板圍巖切縫方法[P]. CN105735983A,2016-07-06.
[30]何滿潮,陶志剛,呂謙. 一種變形錨索監測儀、監測系統及其監測方法[P]. CN105606064A,2016-05-25.
[31]陶志剛,丁濤,侯定貴,呂謙. 適用于室內物理模型實驗的恒阻大變形錨索裝置[P]. CN205120709U,2016-03-30.
[32]陶志剛,何滿潮,張曉云,張海江. 一種泥石流物理模型實驗系統及其泥石流模擬組件[P]. CN105137034A,2015-12-09.
[33]何滿潮,陶志剛,楊曉杰,郭志飚. 便攜式自動給進截樣設備[P]. CN103954470A,2014-07-30.
[34]何滿潮,陶志剛,張斌. 恒阻大變形纜索及其恒阻裝置[P]. ,ZL201110157137.4,CN102296604A,2011-12-28.
[35]何滿潮,楊曉杰,孫曉明,張斌,李德建,陶志剛. 地震災害超前預警預報方法及系統[P].,ZL201010231920.6, CN101887624A,2010-11-17.
[36]陶志剛,何滿潮,張曉云,張海江. 一種泥石流物理模型試驗系統及其泥石流模擬組件,中國發明專利,ZL201510509410.3。
[37]何滿潮,陶志剛,楊軍. 一種無巷道無煤柱自留巷開采工法的超后支架及裝備系統,中國發明專利,ZL201610429847.0。
[38]何滿潮,陶志剛,張斌,楊曉杰. 恒阻大變形纜索及其恒阻裝置(日本),日本發明專利,JP2014515020。
[39]何滿潮,陶志剛. 一種多臺階覆蓋式排土場及其施工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201610288766.3。
[40]何滿潮,陶志剛. 一種單臺階排土場及其施工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201610290561.9。
[41]何滿潮,楊曉杰,孫曉明,陶志剛,趙術江,李東發. 巖石樣品封蠟裝置及便攜式巖石樣品箱,中國發明專利,ZL201310167259.0。
[42]何滿潮,陶志剛. 滑坡體遠程監測預警預報系統V1.0,軟件著作權,2015SR214629。
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通信作者)發表的文章14篇被SCI收錄,16篇被EI(刊)收錄,3篇被ISTP收錄,1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獨立出版專著1部,參編專著3部。
發表部分英文論文:
[1] Zhigang Tao*, Shihui Pang, Yijun Zhou, Haijiang Zhang, Yanyan Peng. Static Pull Testing of a New Type of Large Deformation[J].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7,1-9.(SCI 檢索)
[2] Tao Zhigang*, Zhao Fei, Wang Hongjian, Zhang Haijiang, Peng Yanyan.Innovative constant resistance large deformation bolt for rock support in high stressed rock mass[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7,10(15):341-355.(SCI 檢索)
[3] Tao Zhigang, Zhu Chun, Wang Yong, Wang Jiamin, He Manchao, Zhang Bo. Research on Stability of an Open-Pit Mine Dump with Fiber Optic Monitoring[J]. Geofluids,2018,9(1):1186-1206(SCI 檢索)
[4] Zhigang Tao, Qiang Geng, Chun Zhu*, Manchao He, Huang Cai, Shihui Pang, Xiangzhen Meng.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s of large-scale toppling failure for counter-inclined rock slopes[J].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2019,0:1-18.(SCI 檢索)
[5] Tao Zhigang*, Li Mengnan, Zhu Chun, He Manchao, Zheng Xiaohui, Yu Shibo.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 Safety Thickness for Pretreatment of Mined-Out Areas Underlying the Final Slopes of Open-Pit Mines and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J]. Shock And Vibration,2018:1-8(SCI 檢索)
[6] Zhigang Tao*, Xiaohui Zheng, Chun Zhu, Haijiang Zhang, Xiulian Zhang*.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of a Big Data Monitoring System for Mining with a Pillar-Free Self-Forming Roadway[J]. Applied sciences, 2019.9:1-18.(SCI檢索)
[7] Jian Zhao, Wei Gao, Zhigang Tao*, Hongyun Guo, Manchao He. Investigation, using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of coverage of the kaolinite (001) surface during hydrogen adsorption[J]. Clay Minerals,2018,53(3):393-402.(通訊作者,SCI 檢索)
[8] Tao Zhigang, Zhang Haijiang, Chen Yifan, Jiang Chaochao. Support principles of NPR bolt/cable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large-deformation disas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 26(6):967-973.(EI 刊檢索)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王春來,侯曉琳,李海濤,張書江,陶志剛.單軸壓縮砂巖細觀裂紋動態演化特征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9,41(11):2120-2125.
[2]龔文俊,陶志剛,何滿潮.DDA模擬巖體張拉破壞的精確性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9,50(07):160-167.
[3]班力壬,戚承志,燕發源,劉源,朱淳,陶志剛.巖石節理粗糙度新指標及新的JRC確定方法[J].煤炭學報,2019,44(04):1059-1065.
[4]安博,鄭小慧,朱淳,趙軍政,陶志剛,何滿潮.基于切頂短壁梁理論的淺煤層礦壓分布規律數值模擬分析[J].礦業科學學報,2019,4(02):102-111.
[5]張芳,付成功,付穎煜,王振偉,陶志剛,李英駿.基于紅外輻射特征的礫巖水分濕潤鋒的演化與追蹤[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9,38(S2):3545-3553.
[6]龔文俊,陶志剛,何滿潮.巖質邊坡彎曲傾倒破壞及支護DDA方法模擬[J].礦業科學學報,2019,4(06):489-497.
[7]班力壬,戚承志,單仁亮,陶志剛,姜寬,程陽.一種新的表征巖石節理粗糙度指標系統[J].煤炭學報,2018,43(12):3356-3363.
[8]班力壬,戚承志,單仁亮,陶志剛,夏晨,姜寬.節理峰前剪切剛度軟化模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煤炭學報,2018,43(10):2765-2772.
[9]張秀蓮,韓宗芳,韓文帥,何滿潮,陶志剛,谷明.南芬露天礦綠泥角閃巖吸水及強度軟化規律[J].煤炭學報,2018,43(09):2452-2460.
[10]趙健,陶志剛,王嘉敏.礦業類高校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現狀與改革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157.
[11]陶志剛,耿強,高毓山,趙東東,尹旭,劉晨康.基于3DMine的金屬儲量核算及富集分區研究[J].礦冶工程,2018,38(04):18-21+26.
[12]陶志剛,楊偉,劉衛欣,蔣超超,陳伊凡.高恒阻滑坡監測錨索靜力拉伸特性試驗及應用[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8,35(06):128-134.
[13]何滿潮,呂謙,陶志剛,李兆華,張海江,張曉云,彭巖巖.靜力拉伸下恒阻大變形錨索應變特征實驗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8,47(02):213-220.
[14]呂謙,張云,李兆華,陶志剛,何滿潮.基于二階功準則的巖質滑坡準靜態-動態轉化數值分析[J].巖土力學,2018,39(03):1091-1099.
[15]陶志剛,趙帥,張明旭,孟志剛,何滿潮,賴豪.恒阻大變形錨桿/索力學特性數值模擬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8,35(01):40-48.
[16]孫光林,胡江春,邊亞東,陶志剛,梁明星.露天礦邊坡淺層滑面無損探測技術研究及應用[J].金屬礦山,2018(04):58-62.
[17]呂謙,陶志剛,李兆華,何滿潮,安文博.恒阻大變形錨索彈塑性力學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8,37(04):792-800.
[18]陶志剛,孟祥臻,馬成榮,朱淳,何滿潮,王長軍,張海江.南芬露天采場楔形滑坡機理及滑動力監測預警分析[J].煤炭學報,2017,42(12):3149-3158.(EI 刊檢索)
[19]何滿潮,朱淳,陶志剛,谷明,楊偉.傾斜碎石墊層對滾石防治理論的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7,46(06):1181-1187.
[20]陶志剛,龐仕輝,修渴馨,賴豪,脫子相,呂增旺.金金屬富集區劃及自動沉落式采礦方法探析[J].礦業科學學報,2017,2(05):449-458.
[21]陶志剛,耿強,呂增旺,宋志剛,劉晨康.自動沉落式采礦方法設計及數值模擬分析[J].中國礦業,2017,26(10):118-122.
[22]陶志剛,朱淳,何滿潮,龐仕輝,謝行,賴豪.基于正交設計的露天礦V形槽結構滾石防護試驗[J].煤炭學報,2017,42(09):2307-2315.
[23]鄒寶平,羅戰友,王建秀,劉笑天,胡力繩,陶志剛.超大斷面隧道爆破質量三維可視化數字模型與評價[J].科技通報,2017,33(08):219-224.
[24]陶志剛,張海江,尹利潔,韓文帥,陳伊凡.基于FDEM的戒臺寺古滑體開裂破壞過程數值模擬[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7,44(03):105-112.
[25]周一君,高毓山,陶志剛,王碩,侯欣然,張偉.南芬露天鐵礦下盤采動時邊坡穩定性數值模擬[J].金屬礦山,2017(05):154-158.
[26]陶志剛,張海江,彭巖巖,趙帥,何滿潮.滑坡監測多源系統云服務平臺架構及工程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36(07):1649-1658.
[27]孫光林,陶志剛,宮偉力.邊坡災害監測預警物聯網系統及工程應用[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7,46(02):285-291.
[28]陶志剛,趙俊凱,張海江,楊偉,王登龍.坡頂加載對緩傾順層邊坡穩定性影響規律研究[J].煤炭技術,2017,36(03):64-67.
[29]張娜,何滿潮,郭青林,陶志剛,侯東文,盛海龍.敦煌莫高窟圍巖吸水特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17,25(01):222-229.
[30]陳孝剛,董瑞朝,陶志剛,龐仕輝,張海江.基于Geo-Slope的南芬露天鐵礦A區滑坡體穩定性分析[J].金屬礦山,2017(10):155-158.
[31]陶志剛,張海江,尹利潔,韓文帥,陳伊凡.基于FDEM的戒臺寺古滑體開裂破壞過程數值模擬[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7,44(03):105-112.
[32]孫光林,胡江春,陶志剛,王進,趙帥.復雜條件下邊坡穩定性監測預警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01):60-67.
[33]陶志剛,龐仕輝,張博,朱亞龍.大尺度邊坡巖體開裂解體破壞規律試驗研究[J].礦業科學學報,2016,1(03):222-227.
[34]朱淳,陶志剛,許良超,袁少鋒,李達,武劍.南芬露天鐵礦采場下盤滾石防護數值模擬計算[J].礦冶工程,2016,36(06):4-8.
[35]陶志剛,張海江,朱淳,牛慧雅.海州礦山公園滾石防護數值模擬計算[J].煤炭技術,2016,35(12):178-180.
[36]趙俊凱,陶志剛,秦新展,王進,于世波.急傾斜巷道圍巖500m埋深水平應力數值模擬分析[J].煤炭技術,2016,35(12):90-92.
[37]郭鵬飛,張國鋒,陶志剛.堅硬軟弱復合頂板切頂卸壓沿空留巷爆破技術[J].煤炭科學技術,2016,44(10):120-124.
[38]陶志剛,趙世嬌,宮偉力.論大學本科的“本源”教育[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07):1-4.
[39]孫光林,陶志剛,劉磊,張博,王登龍.堆載和爆破對露天煤礦邊坡的影響研究[J].煤炭技術,2016,35(04):152-154.
[40]孫光林,陶志剛,楊軍,韓雪.平莊西露天煤礦斷層滑坡監測預警研究[J].金屬礦山,2016(02):51-55.
[41]王春光,劉琛,陶志剛,張曉虎.花崗巖在溫度-壓力作用下原生氣體運移實驗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6,31(01):461-468.
[42]陶志剛,郝振立,袁小峰,高毓山.南芬露天鐵礦高陡邊坡危險性區劃研究[J].礦冶工程,2016,36(01):20-25.
[43]張鵬,高毓山,陶志剛,陳壯.露天高邊坡滑坡災害風險性評價及動態信息化分區[J].金屬礦山,2016(01):162-166.
[44]楊曉杰,侯定貴,郝振立,陶志剛,石海洋,靳錕.南芬露天鐵礦高陡邊坡失穩與降雨相關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6,35(S1):3232-3240.
[45]何滿潮,李晨,宮偉力,王炯,陶志剛.NPR錨桿/索支護原理及大變形控制技術[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6,35(08):1513-1529.
[46]王春光,王長盛,陶志剛,蔣宇靜,譚云亮,魏明堯,崔光磊,吳學震.氣體運移導致煤體結構變形演化特征研究——以注入氦氣為例[J].巖土力學,2015,36(12):3439-3446.
[47]閆國斌,陶志剛,孫光林,靳錕.邊坡雷達在礦區邊坡監測區域的應用分析[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5,41(10):57-60.
[48]陶志剛,李海鵬,孫光林,尹利潔,張秀蓮.基于恒阻大變形錨索的滑坡監測預警系統研發及應用[J].巖土力學,2015,36(10):3032-3040.(EI 刊檢索)
[49]韓戰,朱國龍,陶志剛.沙吉海煤礦軟巖巷道松動圈測試研究[J].煤炭技術,2015,34(10):79-81.
[50]陶志剛,尹利潔,張秀蓮,吳亞麗,呂謙.礦山恒阻大變形抗滑纜索靜力拉伸特性實驗[J].金屬礦山,2015(11):119-123.
[51]武曉麗,張曉航,陶志剛.六佳港隧道塌方成災機理分析及數值反演計算[J].山東交通科技,2014(06):79-83.
[52]楊軍,于世波,陶志剛,孫曉明,王冬.第三系軟巖巷道變形破壞特性及耦合控制對策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4,31(03):373-378+384.
[53]呂琨,李昌存,韓秀麗,陶志剛.模糊綜合評判在礦山邊坡穩定性評價中的應用[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04):8-13.
[54]范立軍,陶志剛,呂謙,樊建緯.一種新型纜索在排土場穩定性監測領域的應用[J].中國礦業,2013,22(05):108-111.
[55]陶志剛,曹輝,秦秀山,劉光生,于世波.地震誘發滑坡穩定性分析及監測預警方法研究[J].金屬礦山,2013(12):127-130+146.
[56]曾海柏,陳孝剛,陶志剛,謝行.南芬露天鐵礦高陡邊坡破壞模式研究[J].金屬礦山,2013(07):12-16.
[57]蔣國夫,陶志剛,謝行,何永強,桂洋.南芬露天鐵礦滑坡體特征分析及穩定性評價[J].現代礦業,2012,27(11):57-59.
[58]葛永利,謝行,王長軍,蔣國夫,陶志剛.南芬露天鐵礦邊坡演變特征及位移監測技術[J].現代礦業,2012,27(11):21-23+28.
[59]董瑞朝,陳孝剛,陶志剛.陜西鳳凰山滑坡體穩定性評價及敏感性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2,8(S2):1737-1742.
[60]霍占剛,張鵬,陶志剛,桂洋,鄭偉.發震斷層活動性遠程實時監測預報[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2,38(08):94-96.
[61]何滿潮,韓雪,張斌,陶志剛.滑坡地質災害遠程實時監測預報技術與工程應用[J].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2012,22(04):337-342.
[62]陶志剛,張永軍,張輝,霍君英.某礦山小區邊坡穩定性評價及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J].金屬礦山,2012(03):141-144.
[63]付國龍,王長軍,陶志剛,謝行,姚元.順層巖質邊坡開挖致滑的滑動力監測[J].金屬礦山,2012(09):154-157.
[64]奚守仲,何滿潮,陶志剛,王麗娜.煤礦安全與環境保護對策[J].西部探礦工程,2012,24(01):151-155.
[65]李建,曹代勇,林玉成,陶志剛,張森,王堅,姚征.云南省控煤構造樣式的構造解析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11,39(10):100-103+116.
[66]陶志剛,孫忠強,郭占飛,聶鑫.耦合多種成災因素下的邊坡穩定性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7(03):593-598+603.
[67]陳孝剛,陶志剛,桂洋,張釗.基于滑動力監測滑坡系統的預警模式研究[J].金屬礦山,2011(12):127-131.
[68]張鵬,何滿潮,陶志剛,張斌.滑坡災害遠程監控系統的改進及應用效果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30(10):2026-2032.
[69]陶志剛,曹代勇,李建,石顯耀,林玉成,王堅.滇東地區煤田構造格局與煤系賦存規律的研究[J].中國煤炭地質,2011,23(08):56-59.
[70]田寶柱,陶志剛,李昌存.唐山沿海地區地面沉降科學計算與預測[J].金屬礦山,2011(05):101-105.
[71]孫殿興,陶志剛,范立軍,馮興榮.南芬露天鐵礦邊坡穩定性評價及敏感性分析[J].金屬礦山,2011(05):57-60.
[72]陶志剛,張斌,何滿潮.羅山礦區滑坡災害發生機制與監測預警技術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30(S1):2931-2937.
[73]江婷婷,段美東,陶志剛,劉統學,馬正興,馬永昌.陜西寧強縣鳳凰街滑坡體遠程監測預警系統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10(01):135-137.
[74]李國峰,陶志剛,王炯.興安礦深部軟巖巷道大變形控制對策[J].煤炭科學技術,2009,37(05):27-30+33.
發表中文會議論文:
[1]陶志剛;宋志剛;張海江;彭巖巖;賴豪;修渴馨 . 延邊高鐵沿線膨脹軟巖邊坡變形機理分析及深部力學監測[C]. 中國建筑學會工程勘察分會.2017年第九屆邊坡工程大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學會工程勘察分會:中國建筑學會工程勘察分會,2017:10-20.
[2]李海鵬; 陶志剛; 呂謙; 孫光林; 侯定貴. 滑坡監測技術方法綜述[C]. 《金屬礦山》雜志社、《現代礦業》雜志社、中國礦業114網、冶金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礦山技術委員會.中國礦業科技文匯—2014.《金屬礦山》雜志社、《現代礦業》雜志社、中國礦業114網、冶金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礦山技術委員會:現代礦業雜志社,2014:61-63+67.
[3]霍占剛; 陳孝剛; 陶志剛; 張鵬; 張釗. 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的發震斷層活動性遠程監測系統[C].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Applications Association(IITAA).2011國際信息技術與應用論壇論文集(《計算機科學》2011.7).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Applications Association(IITAA):西南財經大學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所,2011:60-61+67.
[4]陶志剛; 何滿潮; 張斌. 地震作用條件下滑坡體遠程監測預警技術研究[C].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石力學與工程的創新和實踐:第十一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2010:214-219.
[5]何滿潮; 陶志剛; 張斌. 羅山礦區滑坡災害發生機理與監測預警技術研究[C].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市人民政府.自主創新與持續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2009:515-524.
1、2012年,博士論文榮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2018年,中國能源研究會優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
3、2019年,柳林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人才榮譽稱號。
4、2012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
5、2014年,中國巖士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6、2018年,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中國科普時報報道:
陶志剛:砥礪創新,為滑坡災害裝上滑動力實時監測的“眼睛”
科普時報記者獲悉,截至今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秘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陶志剛,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通信作者)發表的文章14篇被SCI收錄,16篇被EI(刊)收錄,3篇被ISTP收錄,1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獨立出版專著1部,參編專著3部。獲16項發明專利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2項,日本發明專利1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歐洲發明專利1項)、1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軟件著作權。
陶志剛,2018年被評為中國能源研究會優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副秘書長,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古遺址保護與加固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柳林能源與環境院士工作站副站長。
陶志剛師從中國科學院何滿潮院士,以滑坡地質災害(含發震斷裂活動)深部力學監測預警和NPR新型結構材料超常力學特性實驗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地質工程、邊坡工程、地震工程、隧道工程災害監測預警及控制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13年3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博士后出站。
2013年5月,陶志剛進入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礦山所工作,2014年6月調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工作。2017年1月至11月期間,在本溪鋼鐵(集團)南芬露天鐵礦掛職副總工程師,負責采場下盤危險邊坡滑動力監測預警、治理和技術攻關;2017年12月至今,在山西省柳林縣國土資源局掛職副局長,負責柳林縣危險邊坡穩定性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和全縣地質災害監測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系統升級。
近五年,陶志剛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4項、浙江省山體地質災害防治協同創新中心開放基金1項;作為技術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等12項國家縱向研究課題。
作為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陶志剛主持了中煤集團、神華集團、中國黃金、靈寶黃金、三峽集團、本鋼集團、包鋼集團、北京地礦局、遼寧地礦局、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遼寧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山東省地震局、張家口市地震局、陜西國土資源廳、甘肅國土資源廳、新疆水勘院、云南省水勘院、甘肅長達路業等典型滑坡(發震斷裂)大變形災害監測、預警、控制課題35項,例如完成“南芬露天鐵礦采場下盤危險邊坡滑動力監測預警研究”“內蒙古赤峰西露天煤礦危險邊坡監測預警系統研究”“白云鄂博稀土礦危險邊坡綜合監測預警研究”“吉爾吉斯共和國伊士坦貝爾德金礦金金屬富集區劃及自動沉落式采礦方法研究”“三峽庫區巴東段危險邊坡滑動力監測預警研究”“北京市門頭溝區戒臺寺滑坡監測”“中國黃金長山壕露天金礦反傾邊坡傾倒彎曲變形機理及穩定性評價”“NPR錨索支護原理及大變形控制技術在烏東德水電站的應用”“木寨嶺隧道2#斜井大變形機理分析及NPR+控制對策可行性研究”等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先后獲2012年度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4年度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8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陶志剛作為現場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恒阻大變形錨桿研發及實驗系統”科研課題的研究,課題已于2011年3月通過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專家組的鑒定驗收,在恒阻器設計原理和結構以及實驗系統研發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年,項目申請人作為現場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恒阻大變形纜索研發及滑坡監測預警系統”科研課題的研究,已于2011年6月通過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的鑒定驗收,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的指導下,陶志剛在雙體災變力學理論深化、滑坡(發震斷裂活動)災害、隧道圍巖大變形災害監測預警現場工程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累計在全國17個省市(地區)建設滑坡災害滑動力實時監測點432個,參與成功預報12次滑坡和裂縫災害,均提前4~13小時發出臨滑預警。
恒阻大變形纜索研發及滑坡監測預警系統
本溪鋼鐵(集團)礦業公司南芬露天鐵礦是單體露天礦山,1999年以來,在特殊地形和長期礦山開采綜合影響下,采場下幫邊坡形成了多處較大規模的滑坡體,滑坡體長252 m,寬250 m,滑動方向270°,滑坡體的體積約52萬m3,壓礦近千萬噸,10年來不能開采,給企業造成了重大損失。
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與本溪鋼鐵(集團)礦業公司南芬露天鐵礦的共同資助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南芬露天鐵礦的專家、教授和科研人員組成攻關小組,陶志剛作為現場技術負責人帶領團隊針對邊坡巖體大變形災害監測過程中天然滑動力難以測量的問題,以及滑動力遠大于傳統錨索的材料強度時,錨索斷裂、力學信號傳輸系統破壞、整個監測系統失效,無法對滑坡全過程進行監測的難題,通過對不同材料、結構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試驗,定型了具有恒阻大變形力學性能的纜索,確定了恒阻裝置的結構組成、材料參數和幾何參數;對恒阻大變形纜索進行現場力學特性試驗,試驗結果證明恒阻大變形纜索具有恒阻特性,即恒阻力達到850 KN時,保持恒阻的變形量可達2000mm;建立了恒阻大變形纜索的能量本構關系,推導了邊坡巖體和纜索相互作用能量平衡方程,為滑坡地質災害監測和加固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基于恒阻大變形纜索和北斗衛星通訊平臺,研發出滑動力3S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從根本上實現了對滑坡災害進行遠程實時監測與超前預警預報的目的。
相關技術應用于遼寧省南芬露天鐵礦采場下幫邊坡滑動力監測預警工程中,及時掌握了滑坡體穩定狀態,從而對因滑坡影響10年不能開采的千萬噸鐵礦石進行回采,取得較好社會經濟效益,實現了加固—防治—監測—預警一體化的目標。
陶志剛與團隊取得的“恒阻大變形纜索研發及滑坡監測預警系統”成果于 2011年6月通過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的鑒定驗收,被認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4年度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開發滑坡遠程實時監測預警系統
河南省靈寶羅山礦區在長期的地下開采空區影響下,已形成面積為17.96萬m2,總體積約405.2萬m3的滑坡體,嚴重威脅滑坡體下方金和多金屬鉬(經濟價值達26.24億元)的安全開采。在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以及河南省靈寶市金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共同資助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和靈寶市金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專家教授和科研人員組成攻關小組。
在何滿潮的指導下,陶志剛與項目團隊以“滑動力大于抗滑強度是滑坡產生充要條件”作為滑坡體滑動的主要判據,進行了滑坡過程物理模擬實驗,提出了滑動力監測原理;根據滑動力監測原理,推導出滑動力和人為力學量之間的函數表達式,利用可測的人為力學量,通過公式計算出不可測的滑動力,研制了相應的監測儀器和裝置,并開發出相應的遠程實時監測預警系統;根據羅山礦區的具體地質條件提出了以改變采礦順序的方法來控制滑坡的理念,并成功應用了滑坡遠程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為礦山的安全開采供了技術保障。
項目成果于2009年2月通過驗收,被認定為“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學中國人報道:
——記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陶志剛
“這是我們針對滑坡研發的監測預警系統,這邊是研制的具有負泊松比效應的NPR新型錨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陶志剛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著。多年來,他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的指導下,與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團隊成員們共同研發了多種有關地質災害的監測系統。
雖然是“80后”,但時至今日,陶志剛已經在巖土力學領域里馳騁多年,可以算得上是該領域里年輕的“老炮兒”了。本以為平日只需將自己沉浸在科研與教學中,但在談到每日的工作狀態時,陶志剛卻吐露了其中的不易。除了涉足科研人員與教師兩份不同的工作,在陶志剛的簡歷上還能看到其他身份。他對此打趣道:“我身上有許多標簽,除了老師、導師,還有‘工程師’‘業務員’,甚至是‘后勤人員’。”說到這,他忍不住笑起來,歡樂的氣氛也感染了周遭。
陶志剛所從事的巖土工程,是土木工程里極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包括土力學、巖石力學和地質學3個分支,三方面缺一不可。研究巖土工程,不僅要牢固掌握其基本概念與原理,還要對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強度變形計算、穩定性分析等理論與方法做到心知肚明,更要在這些理論與原理的基礎上,將其應用到土木工程、地質工程和隧道工程的實際操作中,真正服務于民。因此,一入巖土工程深似海,陶志剛不但要時刻想著研究,也要深入礦山當起“工程師”,還要時不時充當“業務員”,廣泛聯系合作企業,將研發的新材料、新裝備應用到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實際監測中。
這份聽起來有些令人“叫苦連天”的工作,陶志剛卻始終樂在其中。他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平臺上,盡情揮灑著自己滿腔的科研熱情和教學初衷,在科研和教學征途上不懈開拓著。
“半路出家”的巖土人
兩個人,三間房,幾個簡單的實驗設備,這就是陶志剛剛剛接觸巖土力學時的情形。當時,他跟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何滿潮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進行有關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研究。因為沒有專門進行實驗的場地,他常常要奔波于多個實驗室,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了路上。如今,當時僅靠幾個人撐起的實驗室已經發展成為“一辦三部”,即一個辦公室,教學部、科研部和實驗部三個部門,且擁有近3000m2試驗場所、120多個研究人員的成熟團隊,并在近年來對礦山、冶金、交通、國防、水利等多方面的災害控制及監測預警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可陶志剛卻透露,他其實并不是地道的巖土力學研究人,而是半路加入的。原來,本科及碩士階段,陶志剛一直在河北理工大學(現華北理工大學)研究地質學,直到2008年來到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師從何滿潮攻讀博士以后,才在其引領下,逐漸走入巖土工程的世界。
初入實驗室不久發生的一件事就給陶志剛帶來很大震撼。2008年恰逢我國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舉國悲痛中,何滿潮在地震發生不到10天就親赴現場進行調查。隨后,他將調查結果進行匯總,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論:雙體災變力學理論。何滿潮基于牛頓力變化測量建立了雙體災變力學模型,將提出的牛頓力測量方法應用于發震斷裂和滑坡的監測預警中,目前相關技術已經在全國381個滑坡牛頓力現場監測點得到廣泛應用。
不到一年就可以使我國發震斷裂及滑坡的監測預警技術前進一大步,陶志剛為此深受鼓舞,也更加確定了自己研究巖土工程的正確性。隨后陶志剛被派到河南省靈寶羅山礦區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地研究,開展“靈寶市羅山礦區滑坡體遠程監測預警系統的研發及工程應用”研究。
深入項目研究后,陶志剛才發現實驗室是在該礦區已有總面積多達17.96萬m2、總體積多達405.2萬m3的滑坡體的情況下接下這塊“燙手山芋”的。當時大面積的滑坡體已經嚴重影響礦區的安全開采,有關部門也早已下令停采。為了使礦山重獲新生,項目團隊歷經重重攻關,最終取得了多項突破創新成果。
自從來到礦山,陶志剛積極參與研究。他提到,由于傳統的滑坡監測主要是位移、變形、水位等參數的監測,是產生滑坡災變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不能作為滑坡災變預測預報的主要依據。要想預測準確,必須找出災變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及其可測參數。經過研究,團隊提出了牛頓力監測原理及測量方法,將可測的人為力學系統插入到不可測的天然力學系統中,使其煥然一新,成為全新的、部分力學量可測的復雜力學系統,再借助擾動力達到了通過直接測量而間接計算滑體滑動力的目的。豐富了原理知識后,團隊進而針對已知原理提出了切實的牛頓力監測方法,建立了天然力學系統和人為力學系統之間的函數表達式,計算出了不可測的滑體下滑力。
在監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加上何滿潮的指導,團隊繼續大開腦洞,成功研發出新一代滑坡體遠程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不但可自動調節自身功能,實現異常數據的實時捕捉;還增加了監測曲線平鋪顯示功能,可將所有監測曲線直觀地顯示在監測人員眼前,大大降低了監測人員的勞動強度,使其能夠又快又準地對異常監測曲線進行定位。
團隊還為羅山礦區布置了“天羅地網”,在礦區滑坡體上安裝了53套遠程監測系統,建立了羅山礦區滑坡災害遠程監測網。系統得到應用后大大節約了滑坡治理的成本,也在極大程度上保障了羅山礦區的安全開采。
不止是露天煤礦的開采,團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還可應用于因高速公路邊坡、西氣東輸管線等工程因素引發的滑坡地質災害,以及地震引發的滑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也可用于對其他巖體邊坡深部力學及其加固結構工作狀態的監測上。其在確保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安全、延長礦山開采服務年限、促進社會和諧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為地球做心電圖
哪里有山、有礦、有大壩,哪里就有陶志剛的身影。2009年,在離開河南省靈寶羅山礦區后,當時讀博士三年級的陶志剛幾乎無縫對接進入另一個號稱亞洲最大的單體露天礦山——南芬露天鐵礦,而且一待就是3年。他笑稱,自己博士和博士后的時光完全寄托在了礦上,甚至博士時期的畢業論文都是在礦上完成的。
那時,陶志剛常常要在礦山上一直工作到夜幕降臨,還要冒著滾石橫飛的危險在礦山上艱難攀爬。但常年在礦上忍受的風吹日曬也給予了陶志剛最好的回饋。在何滿潮的指導、陶志剛的實地考察下,實驗室成功研發出恒阻大變形纜索研發及滑坡監測預警系統,為滑坡、崩塌等災害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幫助。用何滿潮教的話來說,他們的研究目的就是為地球做心電圖,而研發的這套系統就充當著做心電圖的儀器,以此來監測地球心跳的平穩度。
本溪鋼鐵(集團)礦業公司南芬露天鐵礦是亞洲最大的單體露天礦山。1999年以來,由于礦區的特殊地形以及長期開采的影響下,采場下幫邊坡處形成了多處較大規模的滑坡體,嚴重的滑坡體一度使礦區十年來都處于不能開采的“空窗期”,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實驗室和南芬露天鐵礦的專家齊心協力,試圖解決邊坡巖體大變形災害監測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
他們先是通過對不同材料、結構進行優化,確定了其中主要的參數。帶著這些參數,團隊來到礦區現場對恒阻大變形纜索進行力學特性試驗,試驗結果令所有人驚喜:當恒阻大變形纜索具有的恒阻力在達到850kN時,保持恒阻的變形量可達2000mm,填補了國內外在該方面的研究空白。此外,團隊還建立了恒阻大變形纜索的能量本構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成功研發了以北斗衛星為通信平臺的滑動力3S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從根本上實現了對滑坡災害進行遠程實時監測與超前預警預報。將該技術用于礦區下幫邊坡滑動力監測預警工程中時,在場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緊張的氣氛蔓延在每一絲空氣中,當最終發現通過該系統確實能及時掌握滑坡體穩定狀態的那一刻,包括陶志剛在內的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氣。
長久的研究壓力終于得到紓解,開采一年后,礦區已安全采出80萬噸礦石,并成功預警了兩次邊坡失穩災害,實現了團隊最初立下的“加固—防治—監測—預警一體化”的終極研究目標。
打造錨索發展“加速器”
近年來,在軟巖大變形和巖體滑坡錨索拉斷等問題的解決中,普通錨索已漸漸變得有些“力不從心”,為此,從礦山回到“平原”不久的陶志剛,又于2016年與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恒阻大變形錨索負泊松比結構效應實驗研究”中就這個問題展開研究。
采訪中,陶志剛特別提到,其實在項目研究之前,實驗室就已經在國家原“973”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的支持下,對負泊松比(NPR)新型錨索復合材料開展研制。其中發明的具有特殊結構的NPR新型錨索復合材料,突破了巖體大變形災害控制受制于傳統PR材料抵抗變形能力不足的技術瓶頸。此外,實驗室還發明了以NPR錨索為主體的綜合技術,解決了礦山巖體大變形災害難以控制的大問題,已在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16個省份的露天煤礦、金屬礦開采以及煤礦地下井工開采等工程中得到應用,近3年累計新增銷售額12.5651億元。
盡管如此,針對恒阻大變形錨索負泊松比效應的理論和試驗研究尚屬空白。對此,陶志剛以恒阻大變形錨索為試驗對象,采用室內靜力拉伸試驗、連續紅外熱成像探測、離散激光測溫、環向應變測量與數值模擬計算等理論和方法,研究恒阻大變形錨索的徑向和軸向變形規律、溫度效應、熱紅外成像效應、應力場演變特征及能量吸收特性等,從而揭示了恒阻大變形錨索負泊松比的結構效應和能量吸收機理。
其中,他首先利用HWL-2000恒阻大變形錨索靜力拉伸試驗系統,在處于靜力拉伸的條件下,就恒阻大變形錨索徑向和軸向變形規律這一問題與團隊進行了探討,繼而揭示了幾何尺度上的負泊松比結構特性。接下來,他們利用激光點陣測溫系統、貼式測溫傳感器和熱紅外成像系統,通過紅外圖像及紅外溫度場的分析與反演,獲得了恒阻大變形錨索能量吸收的熱紅外機理和負泊松比熱紅外響應特征,揭示了溫度與恒阻大變形錨索負泊松比結構特性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團隊通過應變片組群構建了恒阻大變形錨索環向應變場探測網,再通過對測量結果進行插值計算,獲得了恒阻大變形錨索環向應變云圖和應變場演化規律,最終探明了應變與恒阻大變形錨索負泊松比結構特性之間的關系。
目前,項目剛剛結題,從研究開始到結束,這兩年來陶志剛有過苦惱,有過辛酸,但也收獲了快樂與成就。在他看來,有苦有甜,這正是科研最好的意義。
嚴謹治學教育為先
自從加入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大家庭以來,陶志剛的生活似乎就被各種研究理論、實驗項目所包圍,但在這之外,他也從未忘記自己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教師。
在談到對學生的教育上,陶志剛特別強調,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科研。“很多學生不懂什么是科研,也不知道科研具體要做什么,甚至連論文也不會寫。”為此,陶志剛感到頗為無奈。他所在的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顯然也注意到這種情況,專門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這一制度。也就是說,在學生入學第一年學校就為其分配導師,手把手指導學生該研究什么,又該怎么去研究。到了第三年,學生就要親自“上戰場”,跟隨導師到各種礦區現場參與實地研究。
能做到這些,對于剛入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說顯然很難,因此,在招收學生時,陶志剛極為看重學生的責任心與勤奮度。他表示:“既然選擇科研,就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就要做到底,決不能當‘半路逃兵’。”在他看來,良好的人品才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是最亮眼的黃金招牌。
這一點在陶志剛身上表現得很鮮明。有一年,陶志剛在連續工作多天后的一日清晨,猛然發現自己的臉有些不聽使喚,到醫院一查才發現一側臉已經面癱,不僅眼睛無法閉緊,連話也說不利索。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單獨的實驗研究還好,但該怎么給學生講課?
陶志剛當機立斷絕不能耽誤學生的課程,于是他在每天扎完針灸后又繼續走上講臺。就這樣,整整兩個星期,陶志剛每天貼著膏藥,斜著眼、歪著嘴艱難地完成了教學內容。“從那以后,我也會適當進行自我調節,做到勞逸結合。”陶志剛笑談道。
研究巖土工程以來,礦區、實驗室和教室就好似成了陶志剛的另一個家,他與團隊在這個大家庭里為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譜寫了多個傳奇,但對自己的家庭卻充滿了愧疚之情。他提到,妻子同樣是一名科研人員,每日結束了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繁雜的實驗工作后,常常顧不上腰酸背痛,便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家照顧孩子、老人。而陶志剛由于工作原因,經常要到各地出差進行實地調研,因此即便想要幫助妻子分擔家務,也時常感到無能為力。盡管作為科研人員,陶志剛已經盡全力做到最好,但作為丈夫,他表示虧欠妻子太多太多......
未來,陶志剛表示會兼顧科研之家與生活之家,平衡兩個家之間的地位,并繼續用不懈的追求、堅定的信念打造屬于未來的科研之路。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