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銀波,男,漢族,湖北云夢人,理學博士,現任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作物所教授,浙江大學蛋白質研究同盟中心實驗室PI,博士生導師。
1985年華中農業大學園藝學學士,1993年泰國清邁大學農學碩士,1999年荷蘭Groningen 大學生物學博士。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Lancaster大學和英國York大學博士后,資深博士后和博士后研究員。 2008年9月任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蛋白質研究同盟中心實驗室PI。現為英國應用生物學家協會會員和美國生物學家協會會員,擔任國際SCI TOP刊物《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和其它2個國際期刊編委,兼任《Plant Celll》及《Plant Journal》等國際刊物的特邀審稿人。
作為CNAP主要科研人員之一,于2006年2月獲“英國女王年度科學教育獎”(The Queen’s Anniversary Prize For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英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項)。 2008年9月作為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回國任教至今。2008年10月被浙江省人事廳認定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2012年12月入選由科技日報和大眾科技報主辦的“科技之光時代英才人物”。2012年10月25日,關于植物激素調控表皮毛細胞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日報上刊登和報道。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08年10月-現在 教授-浙江大學
2005年11月-2008年 9月 Senior Research Fellow-英國York大學
2003年11月-2005年10月 Research Fellow-英國York大學高級博士后研究員。
2000年10月-2003年10月 Research Associate-英國Lancaster大學生物系擔任博士后。
1999年10月-2000年 9月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農業分子生物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8年11月-1999年10月 副研究員-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1995年 4月-1999年 7月 博士生–荷蘭Groningen大學,獲生物學博士學位。
1993年 9月-1998年10月 助理研究員-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1997年 9月-2000年 8月 碩士生-泰國清邁大學,獲農學碩士學位。
1985年 7月-1993年 9月 技術員-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1981年 7月-1985年 6月 本科生-華中農業大學
學術兼職:
A. 國際刊物編委
1)2009年應邀擔任國際 TOP SCI 刊物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的編委。負責審理作物改良 (Crop Improvement) 領域的論文稿。
2)2013年3月擔任國際刊物擔任國際刊物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JASA)編委。
3)2013年2月應邀擔任《植物學研究》的編委,負責審理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文章。
4)2013年3月擔任國際刊物擔任國際刊物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 Soil Health編委。
B.國際刊物特邀審稿人
1) 英國Plant journal,New Phytologist,Annual of Botany 等期刊。
2) 美國 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 等期刊
C.科學協會任職:
1)2011 年美國生物學家協會會員
2)2009年英國應用生物學家協會會員
3)中國民主同盟浙江省農業委員會委員
主講課程:
A. 本科生課程
1. 《植物生物技術》 大3專業課,雙語,總學時56學時,承擔28學時,主講,合作教師:金曉麗副教授
2. 《植物基因操縱原理與方法》 大4專業課,雙語,總學時64學時,承擔24學時,主講,合作教師:涂巨民教授,潘剛副教授
3. 《科技論文寫作》 大3選修課,雙語,總學時16學時,承擔16學時,主講
4. 《如何撰寫高水平的SCI論文》 大1新生研討課,雙語,總學時16學時,承擔16學時,主講
B. 研究生課程
1. 《植物基因組學》 碩士生課程,英語,總學時32,承擔16,主講,合作導師:涂巨民教授
培養研究生情況:
A.在讀研究生
1. 黃林麗,2012年入校,碩博生
2. 吳敏杰,2012年入校,碩博生
3. 劉一華,2013年入校,碩士生
4. 宋歌,2015年入校,直博生
5. 吳君宇,2015年入校,直博生
6. 劉冬冬,2016年入校,碩士生
7. ALI RAZA KHAN,2016年入校,博士生
8. WARDAH AZHAR,2017年入校,博士生
B.已畢業研究生
1. 周忠靜博士,2011年畢業
2. 孫麗麗博士,2013年畢業
3. 顏安博士,2013年畢業
4. 蘇莎碩士,2012年畢業
5. 孟小芳碩士,2012年畢業
6. 顏麗美碩士,2012年畢業
7. 于春燕博士,2015年畢業
8. 張愛冬博士,2016年畢業
9. 劉伯涵博士,2016年畢業
10. Imran Ali博士,2017年畢業
11. WAKEEL ABDUL博士, 2108年畢業
12. UPRETI SAKILA碩士, 2018年畢業
研究方向
1、水稻養分高效和根系發育的研究
2、調控油菜莢果形成關鍵基因的克隆
3、植物激素調控種子萌發,根毛和表皮毛分子機理的研究
研究領域:
植物激素通過GIS家族基因控制根毛和表皮毛細胞形成的分子作用機制的研究
系統地闡明了植物激素控制表皮細胞形成的分子機理:首次克隆和鑒定了控制擬南芥根毛和表皮細胞形成的6個C2H2轉錄因子,GIS, GIS2, GIs3, ZFP5, ZFP6,和ZFP8,揭示了植物激素通過GIS家族6個基因控制表皮毛和根毛細胞形成的分子作用機制,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植物激素通過GIS家族基因調控根毛和表皮毛細胞形成的分子模型,奠定了其在植物激素控制表皮毛和根毛細胞形成和發育的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在此研究方向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影響因子高于10.0論文一篇,影響因子高于6.9的論文6篇。
SPT轉錄子通過赤霉素和脫落酸調節和控制種子萌發分子作用機制的研究
在世界上率先揭示SPT轉錄子控制種子萌發SPT不僅受赤霉素調控,而且也受脫落酸 (ABA) 調控的分子作用機制。此研究成果在著名植物遺傳生化學家Ian Graham 教授實驗室擔任高級博士后研究員期間完成。此研究以擬南芥模式作物為研究對象, 應用植物激素誘導實驗、雙突變體及多突變體雜交技術、遺傳和基因表達分析,我們發現SPT轉錄子控制種子萌發SPT不僅受赤霉素調控,而且也受脫落酸調控的分子作用機制。SPT的功能缺陷突變體spt-2種子,具有深度休眠的表型,在正常低溫和光誘導下,不能萌發,但在脫落酸抑制劑及赤霉素的誘導下,能顯著促進spt-2種子的萌發,而且spt-2aba1雙突變體, 能恢復spt-2種子不能正常萌發的表型。赤霉素及脫落酸基因表達分析及含量測量結果顯示不能正常萌發spt-2種子,與野生型的對照相比,赤霉素含量顯著降低而脫落酸含量顯著提高,這些研究結果顯示,SPT轉錄子控制種子萌發SPT不僅受赤霉素調控,而且也受脫落酸 (ABA)調控的分子作用機制。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bHLH轉錄因子SPT通過赤霉素和脫落酸及調節5個轉錄因子(ABI4, ABI5, RGA, RGL3和MFT)基因的表達,來調控種子萌發的新機制。此外,我們還發現SPT是通過溫度調控植物營養生長,調控下胚軸伸長和子葉增大的關鍵功能基因。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NAS, Current Biology和 Plant Cell上。
擬南芥硝酸鹽可誘導基因ANR1及其家族基因對須根形成和發育及對氮、硫和磷吸收的研究
從2000年11月至2003年10月,在英國Lancaster大學著名植物營養學家Brian Forde教授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為研究硝酸鹽可誘導基因ANR1對須根形成和發育的影響,同時研究和ANR1家族基因AGL14,16-21及在根系有強烈表達的AGL12,AGL26,56和79基因,研究它們是否受硝酸鹽、磷酸鹽及硫酸鹽的誘導。通過硝酸鹽、磷酸鹽及硫酸鹽誘導實驗, Northern雜交及q-PCR基因表達分析, 我們發現ANR1,AGL14,AGL16,AGL19,SOC1,AGL21, AGL26 和 AGL56基因 受硝酸鹽的誘導,而且SOC1基因還受磷酸鹽及硫酸鹽的誘導,表明SOC1基因具有參與養分脅迫的功能,這些研究工作的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Planta,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cation和Photosynthesis Research等著名SCI刊物上。此外,我們還利用Dex-誘導ANR1轉基因載體,ANR1異位表達技術,發現ANR1對須根形成和發育,起重要作用。此項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在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等期刊上。這項研究成果,對改進作物的根系結構,提高植物對養分的高效吸收,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經濟應用價值。
研究氮、磷、硫營養,對大豆及毛豆生長、生物固氮及產量的影響的研究
其研究的主要內容為在人工控制環境條件下及大田條件下,研究不同的氮、磷、硫營養,對大豆生長,生物固氮及產量的影響。這項工作的主要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上著名農學類刊物Plant and Soil, Field Crops Research,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Nutrient Cycles in Agroecosystem等刊物上。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甘銀波教授曾先后主持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中英科學橋計劃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973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科研項目。
1. “擬南芥GIS家族及其亞家族基因控制開花的分子作用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 2016.1-2019.12,國內合作主持人。
2. “ZFP6和GIS3調控擬南芥根毛細胞形成的分子作用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6.1-2019.12,主持人。
3. “ZFP5-LIKE1和ZFP5-LIKE2基因調控擬南芥根毛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15.1-2018.12,主持人。
4. “油菜高產油量形成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科技部973項目,2016.1-2019.12,子項目負責人。
5. “擬南芥ZFP8家族同源基因AtZFP3基因功能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2013.1-2015.12,主持人。
6. “ZFP5 家族基因調控擬南芥根毛細胞形成的分子作用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4.1-2014.12, 主持人.
7. “控制水稻秸稈消化QTLs及關鍵功能基因的研究”。浙江省科技廳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合作研究)項目,2013.1-2014.12,主持人.
8. “擬南芥GIS和GIS2基因控制開花的分子作用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2013.1-2014.12,國內合作主持人。
9.“ANRI基因在水稻上的功能驗證及其水稻中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 2010.11-2013.10,主持人。
10.“抗草甘膦除草劑轉基因棉花新品種培育”。農業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9.6-2010.12主持人。
11.“擬南芥GIS基因控制植物表皮毛形成的分子作用機制及GIS亞家族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驗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0.1-2012.12主持人。
12. “水資源有效性及水質-自然環境、國內使用、食品生產”子項目“開發多產和可持續的農業新型基因品種” 。中英合作科技橋項目,2009.4-2011.03,共同主持人。
13. “水資源有效性及水質-自然環境、國內使用、食品生產”子項目“提高作收益的根際工程” 。中英合作科技橋項目,2009.4-2011.03,共同主持人。
14. “植物根毛細胞形成及伸長的重要功能基因RHF的克隆和功能鑒定”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11.1-2013.12,主持人。
15. “與水稻側根發育相關的氮素關鍵調控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浙江省錢江人才計劃項目,2010.8-2013.7,主持人。
16. “Exploring the genetics of stem digestibility and biofuels potential in rice” 。英國BBSRC, 2010.3-2014.2, 中方主持人。
17.“擬南芥鋅指蛋白通過植物激素控制根毛細胞形成的分子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000093, 2011.1-2013.12,指導老師。
18. “擬南芥GIS亞家族基因通過植物激素控制表皮毛及根毛細胞形成的分子作用機制”。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2010.1-2012.12,主持人。
19. “GIS同源基因ZFP1的克隆和功能驗證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2010.11-2013.12,主持人。
20. “GIS家族基因在煙草上功能驗證及其在煙草上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浙江省人事廳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項目,2010.1-2011.12,主持人。
21. “擬南芥GIS3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驗證”。浙江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2009.11-2010.10,主持人。
22.“Defining the role of PIF3-like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 integration of light and cold signalling in Arabidopsis”。英國BBSRC, 2006.12-2009.10, 第1執行人。
23. “Regulation of epidermal differentiation. in Arabidopsis”。英國 Garfield Weston Foundation, 2003.11-2006.11,第1 執行人。
24.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MADS-box genes controlling root architecture”。挪威 Norsk Hydro Agri.,2000.11-2003.10, 第1 執行人。
25. “Modification of root architecture by manipulating ANR1 expression in roots“。挪威Norsk Hydro Agri., 2000.11-2003.10, 第1執行人。
26.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protein interact with Coi1 protein”。新加坡Agenc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Research., 1999.10-2000.10, 參加人。
科研成果:
甘銀波教授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SCI論文近5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30篇, 5年SCI平均影響因子在10.0以上SCI論文6篇,5年SCI平均影響因子在5.0上SCI論文17篇,影響因子總和達250以上,他引共計500次以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會議論文15篇,并被邀請作口頭報告4次,出版著作2部。
1 植物激素調控表皮毛和根毛形成的分子機理研究 甘銀波;周忠靜;安麗君;孫麗麗;張愛冬;顏安;于春燕;黃琳麗;劉伯涵;吳敏潔 浙江大學 2015
發明專利:
[1]甘銀波,花昌梅,劉伯涵,宋歌,劉一華. 油菜BnaSPT3基因在促進雙子葉植物角果生長中的應用[P]. CN107227308B,2019-06-11.
[2]甘銀波,劉伯涵,花昌梅,宋歌,劉一華. 油菜BnaSPT1基因在促進雙子葉植物角果生長中的應用[P]. CN107227309B,2019-06-11.
[3]甘銀波,吳君宇,于春燕,黃琳麗,吳敏潔,姜蘄寧. 水稻OsMADS27基因和蛋白在提高水稻對氮肥利用率中的應用[P]. CN109355305A,2019-02-19.
[4]甘銀波,劉伯涵,花昌梅,宋歌,劉一華. 油菜BnaSPT1基因在促進雙子葉植物角果生長中的應用[P].專利申請號:2016101078957.4 , CN107227309A,2017-10-03.
[5]甘銀波,花昌梅,劉伯涵,宋歌,劉一華. 油菜BnaSPT3基因在促進雙子葉植物角果生長中的應用[P]. 專利申請號:2016101078957.4,CN107227308A,2017-10-03.
[6]甘銀波,吳敏潔,顏安,盛喆承,于濤. 一種提取擬南芥種子中總RNA的方法[P].專利申請號:201610201835.2 , CN105671032A,2016-06-15.
[7]甘銀波,于春燕,蘇莎,劉一華,劉伯涵. 水稻OsMADS27基因在促進直根系植物側根生長中的應用[P]. 專利號:ZL201410352797.1, CN104140971A,2014-11-12.
[8]甘銀波,于春燕,蘇莎,黃琳麗,徐一淳. 水稻OsMADS25基因在促進直根系植物側根生長中的應用[P].專利申請號: 201410353698.5, CN104140979A,2014-11-12.
[9]甘銀波,顏安,劉一華,孟小芳,安麗君,周忠靜. 一種煙草腺毛特異性啟動子GIS2及其應用[P]. 專利申請號:201410255385.6,CN104059915A,2014-09-24.
[10]甘銀波,顏安,安麗君,周忠靜,孟小芳,劉博涵,劉一華. 擬南芥鋅指蛋白基因GIS2在促進煙草腺毛生長中的應用[P]. 專利申請號:201410352797.1,CN104059925A,2014-09-24.
[11]甘銀波,顏安,孟小芳,安麗君,周忠靜,趙永欽,劉一華. 一種煙草腺毛特異性啟動子ZFP6及其應用[P]. 專利申請號:201410158786.X,CN103966216A,2014-08-06.
[12]甘銀波,顏安,安麗君,周忠靜,孟小芳,劉伯涵,張愛冬. 擬南芥鋅指蛋白基因ZFP6在促進煙草腺毛生長中的應用[P].專利申請號:201410158764.3, CN103966232A,2014-08-06.
發表英文論文:
1.Song S, Chen Y, Liu L, See Y, Mao C, Gan YB, Yu H. 2018. OsFTIP7 determines auxin-mediated anther dehiscence in rice. Nature Plants. 4(7):495-504.
2.Vaistij Fa,Gan YBa (a co-first authors), Penfielda S, Gilday A, Dave A, He Z, Josseb E, Choi E, Halliday KJ and Grahama IA. 2013. Differential control of seed primary dormancy in Arabidopsis ecotypes by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SPATULA. PNAS 110(26):10866-10871. ( SCI: IF:10.7).
3. Gan YB., Kumimoto, R., Liu, C., Ratcliffe., O., Yu, H., and Broun., P. 2006. GLABROUS INFLORESCENCE STEMS modulates gibberellin signalling in the regulation of epidermal differentiation and shoot maturation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Cell 18 (6):1383-1395. (SCI: IF:10.7).
4. Sidaway-Lee K, Josse EM, Brown A, Gan YB, Halliday KJ, Graham IA, Penfield S. 2010. SPATULA Links Daytime Temperature and Plant Growth Rate. Current Biology 20(16):1493-14937 (SCI:IF:10.2.).
5. Josse EM, Gan YB, Bou-Torrent J, Stewart KL, Gilday AD, Jeffree CE, Vaistij FE, Martínez-García JF, Nagy F, Graham IA, and Halliday KJ*. 2011. A DELLA in Disguise: SPATULA Restrains the Growth of the Developing Arabidopsis Seedling. The Plant Cell 23(4):1337-1351.
6. Song S, Chen Y, Liu L, Wang Y, Bao S, Zhou X, Teo ZW, Mao C, Gan YB, Yu H. 2017. OsFTIP1-Mediated Regulation of Florigen Transport in Rice Is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the Ubiquitin-Like Domain Kinase OsUbDKγ4. The Plant Cell 29 (3):497-501.
7. Sun L, Zhang A, Zhou Z, Zhao Y,Yan A, Bao S,Hao Y and Gan YB*. 2015. GLABROUS INFLORESCENCE STEMS3 (GIS3) regulates the trichom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New Phytologist 206(1):220-30. *Corrresponding author).
8. Zhou Z, Sun L, Zhao Y An L, Yan A, Meng X and Gan YB*. 2013. Zinc Finger Protein 6 (ZFP6) regulates trichome initiation by integrating gibberellin and cytokinin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New Phytologist 198(3):699-708.( SCI: IF:7.8).
9. An L, Zhou Z, Sun L, Yan A, Xi W, Yu N, Cai W, Chen X, Yu H, Schiefelbein Jand Gan YB*. 2012. A zinc finger protein gene ZFP5 integrates phytohormone signaling to control root hair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Plant Journal 72(3):474-490 (SCI: IF:7.5),.
10. Zhou Z, An L, Sun L, Zhu S, Xi W, Broun P, Yu H, Gan YB*. 2011 Zinc Finger Protein 5 (ZFP5) is required for the control of trichome initiation by acting upstream of ZFP8 in Arabidopsis thaliana.Plant Physiology 157(2):673-682. (SCI: IF:7.9)
11. Gan, YB., Yu, H., Peng J and Broun., P. 2007. Genetic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role played by DELLA proteins in the control of trichome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ogy 145(3): 1031-1042.
12. Gan, YB., Liu, C., Yu, H., and Broun., P. 2007. Integration of cytokinin and gibberellin signalling by Arabidopsis transcription factor GIS, ZFP8 and GIS2 in the regulation of epidermal cell fate. Development 134(11): 2073-2081 (IF:6.8, Citation:23).`(Introudction for this paper: Plant hormones get the GISt. Development 2007, 134: 1105).
13. Wakeel A, Ali I, Upreti S, Ullah A, Liu B, Khan AR, Huang L, Wu M, Gan Y. 2018. Ethylene mediates dichromate induced inhibition of primary root growth by altering AUX1 expression and auxin accumul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Cell Environ. 41(6):1453-1467.
14. Zhang S, Huang L, Yan A, Liu Y, Liu B, Yu C, Zhang A, Schiefelbein J, Gan YB. 2016. Multiple phytohormones promote root hair elongation by regulating a similar set of genes in the root epidermis in Arabidop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7(22):6363-6372.
15. Shen L, Thong Z, Gong X, Shen Q, Gan YB, Yu H*. 2014. The putative PRC1 RING-finger protein AtRING1A regulates flowering through repressing MADS AFFECTING FLOWERING genes in Arabidopsis. Development 141(6):1303-12. (IF:6.8).`
16. Stewart Lilley JL, Gan YB, Graham IA, Nemhauser JL. 2013. The effects of DELLAs on growth change with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brassinosteroid levels. Plant Journal 76(1):165-173.
17. Gong X, Shen L, Peng YZ, Gan YB, Yu H. 2017. DNA topoisomerase Iα affects the floral transition. Plant Physiology 173(1):642-654.
18. Gan YB, Bernreiter A, Filleur S, Abram B, Forde BG.*. 2012. Overexpressing the ANR1 MADS-Box Gene in Transgenic Plant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its Role in the Nitrate Regulation of Root Development.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53(6):1003-1016.
19. An L, Zhou Z, Su S, Yan A, Gan YB*. 2012. GIS is required for trichome branching through GA signalling in Arabidopsis.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53(2):457-469.
20. Wu M, Upreti S, Yan A,Wakeel A, Wu J, Song G, Liu Y, Liu B, Gan YB* 2018 SPATULA regulates floral transition and photomorphogenesis in a PHYTOCHROME B-dependent manner in Arabidopsi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8-Jun-29
21. Wu M, Liu D, Abdul W, Upreti S, Liu Y, Song G, Wu J, Liu B, Gan YB*. 2018。PIL5 represses floral transition in Arabidopsis under long day condition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499(3):513-518.
22. Ali I, Wakeel A., Upreti S., Liu D., Azizullah A., Jan M., Ullah W., Liu B., Ali A., . Daud MK., Gan YB*. 2018. Effect of Bisphenol A-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on the Ultra Structure and Antioxidant Defence System of Arabidopsis thialiana Leaves. Pol. J. Environ. Stud. 27(3): 967-978.
23. Wakeel A, Ali I, Khan AR, Wu M, Upreti S, Liu D, Liu B, Gan YB. 2018. Involvement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deacetylation in regulating auxin responses and associated phenotypic changes in plants. Plant Cell Reports 37(1):51-59.
24. Liu B,Hua C,Song Ge,Wu M,Cui R,Zhang A, Liu1 Y,Huang L,Yan A, · Ali I,Khan A.R, Gan YB*. 2017. The SPATULA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es seed oil content by controlling seed specific gen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Growth Regul 82:111–121
25. Liu Y, Liu D, Hu R, Hua C, Ali I , Zhang A, Liu B, Wu M , Huang L, Gan YB*, 2017. AtGIS, a C2H2 zinc-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from Arabidopsis regulates glandular trichome development through GA signaling in tobacco.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483:209-215.
26. Ali I, Jan M, Wakeel A, Azizullah A, Liu B, Islam F, Ali A, Daud MK, Liu Y, Gan YB*.2017. Biochemical responses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ethylene insensitive mutants of Arabidopsis thialiana subjected to bisphenol A exposure.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144:62-71.
27. Gong X, Shen L, Peng YZ, Gan YB, Yu H. 2017. DNA topoisomerase I alpha regulates the floral transition in Arabidopsis.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145:S136-S136.
28. Zhang A, Liu D, Hua C, Yan A, Liu B, Wu M, Liu Y, Huang L, Ali I1, Gan YB*. 2016. The Arabidopsis Gene zinc finger protein 3 (ZFP3) Is Involved in Salt Stress and Osmotic Stress Response. PLoS One. 2016 Dec 15;11(12):e016836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68367
29. Ali I, Liu B, Farooq MA, Islama F, Azizullah A, Yu C, Su W, Gan YB*.. 2016.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bisphenol A on growth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in Oryza sativa as revealed by ultrastructure analysi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6,124:277-284.
30. Liu B, Gómez LD, Hua C, Sun L, Ali I , Huang L, Yu C, Simister R, Steele-King C, Gan YB*, McQueenMason SJ*. 2016. Linkage Mapping of Stem Saccharification Digestibility in Rice. PLoS ONE 11(7) : e015911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9117.
31. Zhang A, Liu D, Hua C, Yan A, Liu B, Wu M, Liu Y, Huang L, Ali I1, Gan YB*. 2016. The Arabidopsis Gene zinc finger protein 3(ZFP3) Is Involved in Salt Stress and Osmotic Stress Response, PLoS ONE, 11(12):e0168367.doi:10.1371/journal.pone.0168367
32. Yu C, Liu Y, Zhang A, Su S, Yan A, Huang L, Ali I, Liu Y, Forde BG, Gan YB*. 2015. MADS-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OsMADS25 Regulates Root Development through Affection of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Rice. PLoS One. 10(8):e013519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35196.
33. Yu C, Su S, Xu Y, Zhao Y, Yan A, Huang L, Ali I, Gan YB*. 2014. The effects of fluctuations in the nutrient supply on the expression of five members of the AGL17 clade of MADS-box genes in rice. PLoS One 9(8):e10559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05597.
34. Yan A, Wu M, Yan L, Hu R, Ali I, Gan YB*. 2014. AtEXP2 Is Involved in Seed Germination and Abiotic Stress Response in Arabidopsis. PLoS ONE 9(1): e85208.doi:10.1371/journal.pone.0085208
35. Yan A, Wu M, Zhao Y, Zhang A, Liu B, Schiefelbein J, Gan YB*. 2014 Involvement of C2H2 zinc finger proteins in the regulation of epidermal cell fate determination in Arabidopsis. J Integr Plant Biol. 2014, 56(12):1112-1117. doi: 10.1111/jipb.12221.
36. Sun L, Wang Y, Yu C,Zhao Y, Gan YB*. 2012. Genome Sequence of the Clostridium tunisiense TJ isolated from drain sediment of pesticide factory.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94(24):6950-6951.
37. Sun L, Zhou Z, An L, Yan A, Zhao Y, Meng X, Steele-King C, Gan YB.* 2013. GLABROUS INFLORESCENCE STEMS regulates trichome branching by genetically interacting with SIM in Arabidopsi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14(7):563-569.
38. Yan A, Pan J, An L, Gan YB*, Feng H*. 2012. The responses of trichome mutants to enhanced ultraviolet-B radi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113(1):29-35.
39. Zhou Z, An L, Sun L, Gan YB.* (2012) ZFP5 encodes a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GIS protein to control trichome initiation. Plant Signal Behav. 7(1):28-30.
40.An L, Zhou Z,Yan A, Gan YB*. 2011. Progress on trichome development regulated by phytohormone signaling. Plant Singaling & Behavior. 6(12):1959-1962.
41. Bao S, An L, Su S, Zhou Z, Gan YB*. 2011. Expression patterns of nitrate, phosphate, and sulfate transporters in Arabidopsis roots exposed to different nutritional regimes. Botany, 89(1)47-653.
42. Gan YB*, Zhou Z, An L, Bao S, Forde BG. 2011. A Comparison Between Northern Blotting 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s a Means of Detecting the Nutritional Regulation of Genes Expressed in Roo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10(3):335-342.
43. Gan YB*, Zhou Z, An L, Bao S, Liu Q, Srinivasan M, and Goddard P. 2010.The effects of fluctuations in the nutrient supply on the expression of ANR1 and 11 other MADS box genes in shoots and roo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Botany 88:1023-1031.
44. Josse EM, Gan YB , Stewart KL, Gilday AD, Graham IA and, Halliday KJ.2009. The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SPT and DELLA proteins act together to regulate cell size of Arabidopsis cotyledons in a GA-dependant manner.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A-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153A:206-207.
45. Walch-Liu, P., Ivanov., II., Filleur, S., Gan, YB, Remans., T., and Forde, BG. 2006. Nitrogen regulation of root branching. Annals of Botany 97(5):875-881. (SCI:IF:3.8, Citation:179).
46. Gan, YB.,, Filleur, S., Rahman, A., Gottensparre, S., and Forde BG. 2005. Nutritional regulation of type I and type II MADS-box genes in Arabidopsis roots. Planta 222(4): 730-742。43. Filleur, S., Walch-Liu, P., Gan, Y and Forde, BG. 2005. Nitrate and glutamate sensing by plant roots.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33(1): 283-286.
47. Walch-Liu, P., Filleur, S., Gan, YB and Forde, BG. 2005. Signaling mechanisms integrating root and shoot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the nitrogen supply.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83(2): 239-250.
48. Walch-Liu, P, Gan, Y, Filleur, S., and Forde, BG. 2005.Nitrogen signalling and the regulation of root development. Aspects of Applied Biology 73: 99-106.
49. Gan, YB*., Stulen, I., van Keulen, H., & Kuiper, P.J.C., 2004. Low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and ammonium inhibit specific nodulation (nodule dry weight per plant dry weight) and specific N2 fixation (N2 fixed per g of plant dry weight)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Plant and Soil 258: 281-292.
50. Gan, YB*., Stulen, I., van Keulen, H., & Kuiper, P.J.C., 2003. Effect of N fertilizer top-dressing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s on growth, N2 fixation and yield of three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genotypes. Field Crops Research 80: 147-155.
51. Gan, YB*., Stulen, I., van Keulen, H., & Kuiper, P.J.C., 2002.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Wuyin9 in response to N and P nutrition.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140: 319-329.
52. Gan, YB., Stulen, I., van Keulen, H., & Kuiper, P.J.C., 2002.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soybean genotypes to plant density. Field Crops Research 74: 231-241.
53. Gan, YB., Stulen, I., van Keulen, H., & Kuiper, P.J.C., 2002. Growth, N2 fixation and yield of soybean genotypes: effects of N management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62: 163-174.
54. Gan, YB*., Stulen, I., Tang, S., & Kuiper, P.J.C., 2000. Growth, yield, nodulation and N2-fixation of soybean genotypes as affected by nitrate addition. In: eds by M.A. Martins-Loucao and S.H. Lips, Nitrogen in a Sustainable Ecosystem from the Cell to the Plant. pp 227 –232. 2000 Backhuys Publisher, Leiden, The Netherlands.
55. Yinbo, G., Peoples, M.B., & Rerkasem, B., 1997. The effect of N fertilizer strategy on N2 fixation, growth and yield of vegetable soybean. Field Crops Research 51: 221-229.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甘銀波,秦嶺,杜杰,鄧安輝,劉慶波.減小碾壓混凝土雙曲拱壩內觀監測差動電阻式儀器測量誤差的探討[J].電力大數據,2018,21(09):80-86.
[2]顏安,吳敏潔,甘銀波.光照和溫度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理研究進展[J].核農學報,2014,28(01):52-59.
[3]甘銀波,涂學文,田任久.大豆的最佳氮肥施用時期研究[J].大豆科學,1998(04):2-6.
[4]甘銀波,涂學大,田任久,劉梅芳.不同密度對大豆生長、結瘤及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1998(02):29-31.
[5]甘銀波,陳靜.大豆不同生長階段施用氮肥對生長、結瘤及產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1997(02):34-39.
[6]甘銀波,陳靜,邱正明.不同階段施用氮肥對大豆氮吸收及固氮的影響[J].中國油料,1996(04):45-48+72.
[7]甘銀波,胡韋華,陳靜,Inekestulen.不同氮肥管理對毛豆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1996(06):34-36.
[8]甘銀波,本佳婉.不同氮肥管理對毛豆共生固氮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油料,1996(01):34-37.
[9]姚明華,邱正明,甘銀波.寶路(Polo)50%可濕性粉劑對抗藥性蚜蟲的防治效果[J].湖北農業科學,1994(05):28-29.
[10]甘銀波.不同氮、鈣水平對大白菜生長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1990(10):38-39.
會議論文:
[1]劉伯涵;劉一華;孫麗麗;黃琳麗;吳敏潔;劉冬冬;甘銀波. 植物鋅指蛋白通過植物激素調控表皮毛和根毛形成的分子機理[C]. 中國作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中國遺傳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18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論文集.中國作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中國遺傳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作物學會,2018:152.
[2]孫麗麗; 周忠靜; 安麗君; 張愛冬; 甘銀波. C2H2鋅指蛋白通過不同的植物激素信號調控擬南芥表皮細胞分化的作用機制[C]. 中國作物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遺傳學會、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2013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論文集.中國作物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遺傳學會、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作物學會,2013:156-157.
[3]周忠靜; 安麗君; 孫麗麗; 鮑盛杰; 甘銀波. 鋅指蛋白基因RHL通過細胞分裂素控制擬南芥根毛形成和發育的作用機制[C]. 中國植物學會細胞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細胞生物學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植物學會細胞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植物學會,2010:36.
本實驗室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擬南芥植物表皮毛細胞發育與信號調控及其作用機制;擬南芥控制種子萌發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驗證;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與根系分布及側根的形成與發育的分子作用機制;農業生物關鍵基因挖掘與功能確定及抗蟲抗草甘膦基因的克隆及研制。
歡迎有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農學、種子學和生物技術專業背景的學生報考本實驗室碩士、博士研究生及免推碩博生;誠邀優秀的博士畢業生來我們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
榮譽獎勵:
1、2012年12月入選由科技日報和大眾科技報主辦的“科技之光時代英才人物”。
2、2012年10月25日,關于植物激素調控表皮毛細胞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日報上刊登和報道。
3、2008年10月被浙江省人事廳認定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
4、作為CNAP主要科研人員,于2006年2月英國女王年度科學教育獎(The Queen’s Anniversary Prize For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英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項,相當于中國國家最 高科學技術獎).
5、2003年入選世界公認的、影響力最大的、美國最權威的馬奎斯科學與工程名人錄 (Marquis Who is Who in Sciences and Eegineering,第7版)。馬奎斯名人錄,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名人錄之一,在全世界很高的聲譽,每年收錄全世界科學與工程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注:美國Marquis Who’s Who名人錄由美國著名傳記作家Marquis于1899年創立,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該出版物一直沿襲其嚴格的篩選標準、以獨特的風格為全世界各個領域貢獻突出的人物撰寫傳記并免費出版。它是人物傳記的權威出版物,被世界各大圖書館收藏)。
6、1994年獲得荷蘭WOTRO博士獎學金。
7、1993年獲攻讀碩士學位的美國福特基金會獎學金。
國內外學術會議、學術交流:
1)應邀于2013年9月23到9月25日在杭州舉行的BIT’3rd Annual World Congress of Agriculture-201大會上作題為:“The mechanism of Zinc Finger Protein ZFP5 Control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Different Plant Hormo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的報告。
2)應邀于2010年7月18到7月21日在英國York舉行的“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Molecular Aspects of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作大會報告,題目為:“The control of seed dormancy by environmental singals”的報告。
3)應邀于2009年7月7到7月8日在中國北京的舉行的中英科學橋計劃國際研討會上作大會報告,報告題目為:“Cloning and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ANR1 homologous gene in rice”。
4)應邀于2010年10月29到10月31日在南京的舉行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細胞生物學2010年學術年會上及國際交流大會作大會報告,報告題目為:“鋅指蛋白基因RHL通過細胞分裂素控制擬南芥根毛形成和發育的作用機制”。
國外學習和工作:
1. 1989.09-1990.03 亞洲蔬菜研究和發展中心舉辦的蔬菜和豆科作物研究培訓班
2. 1991.05-1993.10 泰國 Chiang Mai University 攻讀碩士
3. 1993.06-1993.07 德國 Hohenheim 大學和荷蘭 Wageningen 大學等單位舉辦的熱帶和亞熱帶豆科作物耕作系統的培訓班
4. 1993.10-1994.02 亞洲蔬菜研究和發展中心技術員
5. 1995.03-1999.07 荷蘭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攻讀博士
6. 1999.10-2000.10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農業分子生物學博士后
7. 2000.11-2003.10 英國 Lancaster 大學生物系博士后
8. 2003.11-2008.09 英國 York 大學生物系資深博士后研究員
國內外合作單位:
本實驗室已同英國 York 大學生物系 CNAP 中心 Ian Graham 教授, Simon McQueen-Mason 教授, Steven Penfield 博士;英國Lancaster 大學生物系 Brian Forde 教授, Bill Davis 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生物學 Karen Halliday 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學俞皓教授;荷蘭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大學生物系 Ineke Stulen 教授,荷蘭 Wageningen University 大學 Herman van Keulen 教授及泰國清邁大學 Benjaven Rerkasem 建立了廣泛的科研合作關系,合作內容包括:植物控制種子萌發作用機制, 研究硝酸鹽可誘導基因 ANR1 對須根形成作用的分子機制, 植物氮營養磷、硫營養與生物固氮的研究及水稻生物能源的分子研究等。本年度計劃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生各若干名。本實驗室是一個新建的年青實驗室,熱誠歡迎有志青年和學生報考本室研究生,讓我們共建美好的未來。
科研報國,永遠在路上
——記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甘銀波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
近期,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甘銀波教授團隊可謂捷報頻傳: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俞皓和甘銀波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Nature Plants上發表、甘銀波教授在植物種子萌發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在PNAS上發表、甘銀波教授課題組揭示乙烯和生長素信號互作來參與鉻對根發育調控的分子機理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發布、甘銀波教授實驗室本科生張汕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發表 、甘銀波教授指導的本科生在國外攻博期間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Cell上發表……
毅然選擇回國報效的杰出科學家
“雖然我在國外發表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工作穩定,工作也很出色,但總沒有主人翁的感覺和成就感。國家公派我到國外學習、培養我這么多年,學成后也該回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回報祖國,推動我國農業科研事業的發展。我想這也是廣大海外學子共同的心聲。”這是甘銀波教授放棄國外優渥的條件,毅然選擇回國報效的肺腑之言。他本來有很多機會可以留在國外發展,無論是待遇還是研究條件,都非常優越,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國工作。
甘銀波,男,理學博士,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作物所教授,浙江大學蛋白質研究同盟中心實驗室PI,博士生導師。1993年和1999年先后在泰國Chiang Mai大學和荷蘭University of Groningen獲農學碩士和生物學博士學位。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農業分子生物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11月至2003年10月,在英國Lancaster大學生物系擔任博士后。 2003年11月至2008年9月,在英國York大學高級博士后研究員。作為CNAP主要科研人員之一,于2006年2月獲“英國女王年度科學教育獎”(The Queen’s Anniversary Prize For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英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項)。2008年9月作為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回國任教至今。2008年10月被浙江省人事廳認定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2012年12月入選由科技日報和大眾科技報主辦的“科技之光時代英才人物”。2012年10月25日,關于植物激素調控表皮毛細胞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日報上刊登和報道。甘銀波教授曾先后主持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中英科學橋計劃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973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科研項目。甘銀波教授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SCI論文近5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30篇, 5年SCI平均影響因子在10.0以上SCI論文6篇,5年SCI平均影響因子在5.0上SCI論文17篇,影響因子總和達250以上,他引共計500次以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會議論文15篇,并被邀請作口頭報告4次,出版著作2部。擔任3種國際刊物和1種國內刊物編委。
多年來,甘銀波教授的主要科研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5方面:
一、植物激素控制表皮細胞形成的分子作用機理
克隆和鑒定通過植物激素控制擬南芥表皮細胞形成的6個C2H2轉錄因子GIS、 GIS2、GIS3、 ZFP8、ZFP5和ZFP6。其中GIS 基因主要是通過赤霉素調節和控制莖上分枝表皮毛的形成;而GIS2 和GIS3則是由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共同調節控制植物花上表皮毛的形成;ZFP6和ZFP8基因主要是通過赤霉素控制植物莖上葉片表皮毛的形成; ZFP5基因通過直接作用于ZFP8 或CPC分別控制表皮毛和根毛的形成和發育。這些研究成果先后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分別發表在植物學雜志《The Plant Cell》(2006,第一)、生物學刊物《Development》(2007,第一),植物學刊物《The Plant Journal》(2012,通訊作者);《Plant Physiology》(2007,第一;2011,通訊作者);《New Phytologist》(2013,2015,通訊作者);《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6,通訊作者);及《Plant & cell Physiology》(2012,通訊作者)上。我們的這些結果揭示了植物激素通過GIS家族基因(GIS,GIS2, ZFP8)及亞家族基因(ZFP5,ZFP6和GIS3)控制表皮毛和根毛細胞形成的分子作用機制,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通過GIS家族基因調控植物表皮毛以及乙烯和細胞分裂素通過ZFP5調控根毛細胞形成的分子模型,奠定了其在植物激素控制表皮毛和根毛細胞形成和發育的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2012年10月25日,申請者在植物激素調控表皮細胞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日報上刊登和介紹。在此研究方向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影響因子高于10.0論文一篇,影響因子高于5.0的論文9篇,在此研究方向發表的論文,處于世界前列。
二、SPT基因調控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研究
近年來,解決科學界的有一個謎團:赤霉素和脫落酸是如何促進和抑制種子萌發的?它們的分子作用機理是什么?申請者在英國York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工作期間和回國后和York大學合作,主要從事bHLH轉錄因子SPT(SPATULA)基因調控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發育機理的研究。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轉錄因子SPT主要通過整合赤霉素和脫落酸信號,直接調控RGA,MFT和ABI5基因的表達來調控種子萌發。這個研究結果解決赤霉素和脫落酸是如何促進和抑制種子萌發的謎團,揭示植物通過赤霉素和脫落酸信號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理。 這項研究成果于2013年6月10日在線發表在PNAS (影響因子10.6)上。本人為該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此外,我們的研究結果還發現SPT基因主要通過赤霉素信號和DELLA蛋白互作,來調控擬南芥下胚軸伸長和子葉增大,研究結果還揭示了DELLA蛋白和SPT的交叉調控可抑制植物的過度生長,SPT和DALLA間相互作用依賴于自然環境中的光信號質量。這些研究成果于2011年4月發表在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影響因子10.5)上。我們對SPT轉錄因子研究的結果還表明SPT基因是通過低溫控制種子萌發的關鍵基因。分子和遺傳學實驗結果還表明SPT基因通過溫度調控植物生長與控制植物生長的的GA信號和光敏色素B無關。這項研究成果于2010年8月發表在Cell子刊物Current Biology (影響因子10.1)上。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申請者在植物激素控制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研究領域的世界先進地位。同時,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們了解植物萌發、幼苗生長與環境特別是植物激素、溫度與光照的互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三、轉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劑轉基因棉花新品種培育
這是申請者回國后主持項目經費為435萬元的農業部重大轉基因項目“轉基因抗草甘膦除草劑轉基因棉花新品種培育”。本項目利用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草甘膦除草劑基因(G6)、新型抗蟲基因(Vip3)和傳統抗蟲基因(Cry1Ab)融合基因(Cry1AbVip3H),采用生物技術途徑導入優良棉花品種中創造了新型的抗蟲、抗草甘膦除草劑棉花種質系。育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批轉基因抗蟲抗草甘膦除草劑的復合抗性棉花棉新品系。該類種質的育成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孟山都后第2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草甘膦棉花類型。此項目主要成果一是獲得了具有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和抗除草劑基因,為我國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棉花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二是獲得了一系列的抗除草劑和抗蟲及抗除草劑雙抗轉基因棉花育種材料。
四、擬南芥ANR1基因在水稻中同源基因調控水稻側根形成的分子機理研究
申請者2009和2011相繼主持了中英科學橋計劃子項目“提高作物收益的根際工程”和科技部的國際合作項目“ANRI基因在水稻上的功能驗證及其水稻中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項目研究結果顯示ANR1在水稻中5個同源基因,除OsMADs23基因的表達量不受不同N源變化的影響外,其他4個目標基因對都受NO3-誘導,同時對不同的N源誘導和有獨特的響應機制。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結果還證明OsMADs25﹑OsMADs27和OsMADs57基因都能顯著促進水稻和擬南芥側根的生長和發育。特別是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OsMADS25是相應硝酸鹽信號促進水稻側根的伸長正調控因子。這些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驗證,對于從分子水平上初步闡述NO3-信號對水稻側根生長發育的影響,揭示水稻根系對氮素營養的響應的分子作用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這些基因的克隆,對于提高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培育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水稻新品種及品種遺傳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資源,具有重要的實踐利用價值。此研究申請2個ANR1在水稻中同源基因OsMADS25基因和OsMADS27基因調控水稻側根形成的專利,獲得了通過N素信號調控側根形成的OsMADS27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此項研究的部分研究結果發表已經在 《Plant & cell Physiology》的《PLOS One》等期刊上。
五、水稻FTIP7基因控制水稻開花期間花藥開裂的精確時間的分子機理研究
通過花藥開裂及時釋放花粉進行授粉和受精,是決定開花植物有性繁殖成功的關鍵。在花粉有絲分裂過程中,植物生長素水平的下調對促進花粉成熟和花藥開裂至關重要。生長素水平的這一關鍵轉變是如何在雄性器官中得到調控的,這一點目前還不清楚。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和甘銀波教授實驗室合作,發現水稻FTIP7基因在花粉有絲分裂前在花藥中高度表達,并促進了轉錄因子Oryza sativa homeobox 1的核定轉位,在花藥發育后期直接抑制生長素生物合成基因OsYUCCA4表達,從而來控制水稻開花期間花藥開裂的精確時間的新機制。這個研究結果于2018年6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IF=10.3)。這個研究結果揭示了激素控制水稻花藥開裂的新分子作用機制,并為培育水稻激素敏感的雄性不育系提供了新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創新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未來,甘銀波教授團隊將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力爭通過不斷創新科研,為祖國和人民獻上一份份精美的科研答卷。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